您的当前位置:闭角型青光眼 > 疾病知识 > 针学肆柒
针学肆柒
第五节近视
近视是以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为临床特征的眼病,古称“能近怯远症”。
近视的发生常与禀赋不足→劳心伤神和不良用眼习惯有关。本病病位在眼,肝经连目系,心经系目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生化之源,故本病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发育不良,劳心伤神,心阳耗损,使心→肝→脾→肾气血亏虚,加上用眼不当而致。基本病机是目络瘀阻,目失所养。
本病即西医学的近视眼,为眼科屈光不正疾病之一。
主症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视力减退。
肝肾亏虚:双目干涩,头晕耳鸣,夜寐多梦,腰膝酸软。舌淡,少苔,脉细尺弱。
心脾两虚:目视疲劳,双目喜闭,面白神疲,失眠健忘,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1.基本治疗
治法通经活络明目。取眼区局部穴位为主。
主穴睛明承泣四白太阳风池光明
配穴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
方义睛明→承泣→四白→太阳均位于眼周,可通经活络,益气明目,是治疗眼疾的常用穴;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交会穴,内与眼络相连,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与肝相通,两穴相配,可疏调眼络,养肝明目。
操作睛明→承泣针刺应注意固定眼球,轻柔进针,不行提插捻转手法,出针时按压针孔片刻;风池注意把握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切忌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光明针尖宜朝上斜刺,使针感向上传导;余穴常规针刺。
2.其他治疗
(1)耳针选眼→肝→脾→肾→心→皮质下。每次选用3~4穴,毫针刺法,或埋针法→压丸法。
(2)皮肤针取眼周穴位及风池。轻度或中度叩刺。
(3)头针取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头针常规针刺。
1.针灸治疗轻→中度近视疗效较好,假性近视疗效显著,且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2.平时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眼睛保健操。
1.《标幽赋》:取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
2.《玉龙歌》: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
3.《针灸大成·卷六》:睛明……主目远视不明。
第六节斜视斜视是以双眼注视目标时黑睛向内或向外偏斜为特征的眼病,古称“睊目”“风牵偏视”“双目通睛”。两眼向内对视,称为“对眼”,向外斜视称为“斜白眼”。多见于儿童。
斜视的发生常与先天禀赋不足→外伤→风邪外袭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眼,与肝→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或肾阴亏虚,肝风内动,目系拘急而成;或外伤,气血瘀滞,经筋弛缓,目珠维系失衡而致。
西医学中,本病多见于麻痹性斜视。
主症一眼或双眼黑睛向内或向外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
风邪袭络:发病急骤,伴头目疼痛或眩晕,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脉浮。
肝风内动:兼见头晕目眩,耳鸣,面赤心烦,肢麻震颤。舌红,苔少,脉弦。
瘀血阻络:多有外伤史,伤后目珠偏斜,胞睑→白睛瘀血,头痛眼胀,恶心呕吐。舌紫暗,苔薄,脉涩。
1.基本治疗
治法平肝息风,化瘀通络。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光明太冲合谷太溪
配穴风邪袭络配风府;肝风内动配肝俞;瘀血阻络配膈俞。内直肌麻痹配睛明→攒竹;外直肌麻痹配瞳子髎→太阳;上直肌麻痹配鱼腰→攒竹;下直肌麻痹配承泣→四白;上斜肌麻痹配球后→四白;下斜肌麻痹配丝竹空→鱼腰。
方义目系“上出于脑,后出于项中”,故取项后风池以通经络,调目系;肝开窍于目,故取肝之原穴太冲,胆经络穴光明,为原络配穴法,以平肝息风,通络明目;且太冲与合谷相配为“四关”穴,善于祛风通络,调和气血;太溪为肾之原穴,可滋水涵木,以治其本。
操作风池→风府穴应注意掌握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切忌向上斜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针刺眼部穴位尤其是眼眶内的腧穴,手法要轻柔,不提插捻转,避免伤及眼球或引起眼内出血;余穴常规针刺,可加电针。
2.其他治疗
(1)电针取眼区穴如攒竹→四白→太阳→瞳子髎为主,配合四肢穴。采用疏密波或断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2)皮肤针取眼眶周围腧穴及风池。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针刺治疗斜视效果肯定,对病程短者疗效尤佳。
1.《针灸甲乙经·卷十二》:睊目,水沟主之。
2.《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若眼戴睛上插,灸目两眦后二七壮。
3.《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三》:丝竹空→前顶,主目上插。
第七节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萎缩是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索广泛损害而出现的萎缩变性。临床以视力功能损害和视神经乳头苍白为主要特征,本病严重影响视力,致盲率较高。视神经萎缩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如视网膜→视神经的炎症→退变→缺血→外伤→遗传等因素,眶内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压迫,其他原因所致的视乳头水肿→青光眼等,均可能导致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属中医学“青盲”“视瞻昏渺”范畴,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思虑劳倦及情志→外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眼,因肝经连目系,心经系目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生化之源,故本病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精血虚乏,神光不得发越于外;或脉络瘀阻,精血不能上荣于目。
主症患眼外观无异常而视力显著减退,甚至完全失明。
肝气郁结:兼见抑郁不舒,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舌红,苔薄,脉弦。
气血瘀滞:多有外伤史,兼见头痛眩晕,健忘失眠。舌质暗,有瘀斑,脉涩。
肝肾亏虚:兼见双眼干涩,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
1.基本治疗
治法调补肝肾,养精明目。取眼区局部穴及足少阳→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球后睛明承泣风池太冲光明三阴交
配穴肝气郁结配行间→侠溪;气血瘀滞配合谷→膈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方义球后→睛明→承泣皆位于眼部,旨在通调眼部气血;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内通目系,可通络明目;太冲为肝之原穴,光明为足少阳胆经之络穴,原络配用,可疏肝理气,养肝明目;三阴交调补肝脾肾,养精明目,以治其本。
操作球后→睛明→承泣均按眼区腧穴常规操作,可适当深刺,但应注意避免伤及眼球和血管;风池穴应把握好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度,最好能使针感向眼部传导;余穴常规针刺。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眼→肝→脾→肾→枕→皮质下。每次选用3~4穴,毫针刺法,或埋针法→压丸法。
(2)头针取额旁2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头针常规针刺。
(3)皮肤针取眼眶周围→第5~12胸椎两侧→风池→肝俞→胆俞→膈俞。眼区轻度叩刺至潮红,其余部位及经穴施以中度叩刺。
视神经萎缩是眼科难治性疾病,至今尚无满意的疗法。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可控制病情进展,提高视力,延缓致盲。
1.《针灸甲乙经·卷十二》:青盲远视不明,承光主之。
2.《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三》:商阳→巨髎→上关→承光→瞳子髎→络却,主青盲无所见。
3.《神应经·耳目部》:青盲无所见,肝俞→商阳(左取右,右取左)。
4.《神灸经纶·卷之三》:青盲眼,肝俞→胆俞→肾俞→养老→商阳→光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