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闭角型青光眼 > 相关医院 > 科普丨沙倩主任提醒您,当心视力的窃贼
科普丨沙倩主任提醒您,当心视力的窃贼
<
青光眼是眼科中与眼压有关的一组疾病,其最终结果是可能导致失明。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常有比较明显的症状,多数因前房角突然完全关闭致眼压迅速升高所致。
大部分青光眼患者都是慢性的,早期基本上没有任何症状。眼睛没有疼痛感,而且早期对视力几乎没有影响。当患者感觉到视野缩小时,青光眼就已经很严重了,基本上就是晚期了,甚至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了。我们称这一类青光眼为“盗取视力的窃贼”!
所以,与其它眼科疾病相比,青光眼更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大部分青光眼在早期甚至于中期没有任何症状,尤其是一只眼先发病时更不容易被发现,直到双眼视功能严重损害的时候才被察觉。常规体检不一定能发现早期青光眼。
在发达国家有一半的青光眼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发展中国家中则有超90%的青光眼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一无所知,甚至从未听说过青光眼。青光眼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在老年人更常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高危易感人群有哪些?1
年龄,随着年龄增加,青光眼的患病率增加。一般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0.68%,50岁以上人群为2.1~3%,6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4%~7%。一般超过40岁,应该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2
家族史,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血缘亲属中有人患青光眼),患病风险明显增加。有明显青光眼家族史的患者其一级亲属的青光眼的发病率是12.75%,而普通人群只有2.3%。由此可树立筛查的目的性——对高危人群而非普遍人群的筛查。
3
近视,近视患者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高于视力正常者。
4
远视,远视患者因为眼球长度较短,前房狭窄,比视力正常者更容易患闭角型青光眼。
5
高眼压,高眼压是导致青光眼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统计学范畴的正常眼压在10~21mmHg。眼压高于正常但没有视神经损害,称为“高眼压征”,研究报道高眼压征患者未经治疗,发生青光眼的概率明显高于眼压正常者。所以,高眼压征患者应该加强随访,评估青光眼的风险程度,及时进行干预。
6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青光眼的危险性高于普通人群。
7
眼外伤,特别是伤后出现眼压高的人。
上述易感人群应定期(1~2年)进行一次眼科体检,以便尽早发现青光眼。当然,有这些危险因素也不必过度恐慌,“易感”仅代表患病风险比一般人群要高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青光眼。
青光眼筛查需要做哪些检查?
1
眼压检查
正常人眼压为11~21mmHg,若测量眼压大于24mmHg,则为病理性眼压,需进行详细的青光眼排除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11~21mmHg的正常眼压值是统计学概念,只代表了95%人群的生理性眼压值,所以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高眼压不等于青光眼”,表示高眼压患者中有“高眼压症”的存在,患者仅仅表现为眼压高,而没有青光眼症状;“低眼压不等于没有青光眼”,因为低眼压患者中也存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所以,对待眼压须灵活、谨慎。
2眼底检查
目前最常用的器械是直接检眼镜。但是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眼底免散瞳数码照相的普及,患者可以在有条件的体检中心、基层眼科拍一张清晰的眼底视神经照片。然后通过有经验的青光眼医生对视神经照片进行读片,看是否有可疑体征,再进一步检查就比较容易在早期发现青光眼疾病了。
在这张眼底照片里视神经视盘的表现呈现出疑似青光眼的特征:视盘的杯盘比(C/D比)凹陷性增大,下方可见盘沿有切迹,视盘颞上方可见明显的视神经纤维层变薄(黑色箭头之间的区域)。部分疑似青光眼眼底照片还能看到视盘周围有线状出血灶。到了青光眼晚期,患者视神经严重萎缩。眼底照片上的视盘颜色变得非常苍白,视杯的凹陷特别大、特别深,甚至还能同时看到视网膜血管变得很细!3
视野检查
视野检查是青光眼排除和诊断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它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青光眼对视神经的损害程度,了解青光眼的进展、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同时能够为青光眼的治疗提供依据。
4前房检查
通过裂隙灯检查或者眼前节照相可以采集周边前房深度的照片,青光眼医师针对周边前房比较浅的人群进行特定检查(房角镜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前节OCT检查等),就可发现具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患者,再对他们进行激光干预,防止视神经萎缩现象的产生。
供稿:眼科原标题:《科普丨沙倩主任提醒您,当心视力的“窃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