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闭角型青光眼 > 预防治疗 > 我心中足够好的爸爸
我心中足够好的爸爸
北京中科白癫疯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今天是父亲节,是爸爸第三十九个,也可以说是第四十个父亲节,因为从父精母血,他们决定带我来到人世,已经开始了他们为人父母的旅程了。只是那时候我跟他们还不熟,甚至出生之后,小的时候,还被人问到爸妈结婚时我在干嘛,我给出了让我自己心满意足的答案:我在吃糖,还有桃罐头——这两样当时可都是我之所爱。
时光荏苒,岁月不饶人。父亲有我时年满而立,,而如今他年近古稀。我也从襁褓之中,忽忽悠悠地到了不惑之年——可是,现在的人生,哪个年龄能全然无惑呢?无货无所谓,无祸就最好。
可是,多少还是有些祸事来了。
父亲在我高考之前因公负伤,在高处作业被弹下,二三节脊椎压缩性骨折,摔落之处离铁轨很近,如果直接落在铁轨上,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即便如此,也住院差不多两年光景,一个特别爱到处走走看看的人,一下子卧床,那心情可想而知。也因此,我的高考前的各种学校的家长会,都是我自己参加的,最后各项填报,也都是自己决定的。妈妈要忙着照顾父亲,何况这些她也不甚了了。
之后,父亲出院,生活自理完全没有问题,一切如常。这样到了年,情况有些不对,母亲发现父亲走路有些问题。到医院检查。帕金森。年他们第一次到北京还好,到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旅游一圈也还好,只是父亲再不似当年那样不知疲惫了,走走就累了,肩背上的背包逐渐换到了母亲身上。年来北京,后来去天津,那是我们一家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海边,那一天我的身上衣服没干过,因为总要背着父亲,那时他差不多斤,我斤。那时还没有轮椅,我就是父亲的双腿,我能到达的彼岸,就是他能到达的彼岸。他想到达的彼岸,就是我前进的方向。中国的“孝”,不就是儿子背着老子吗?而那时,父亲的一只眼睛已经不好了。他总说“快要见不到你了”,我们都理解的是引申含义,而他可能想表达的,只是自己真实的感受。终于,跑不过时间。年下半年,父亲当时已经一只眼失明,闭角型青光眼。而从当年7月,一家最后一次打麻将,,当时幸存的一只眼睛视力0.8,8月去哈医大时0.6,中秋当天到的北京,是个周五,医院,0.3,然后就是0.0X。下降速度太快,跟不上。最后在年初双目失明。父亲心情大大受挫,抑郁烦躁,对失明矢口否认,开始比较折腾,让我们又累又心疼。而这时也开始了阿尔兹海默症之旅。年春节后都到了北京,照顾方便,心安之中,却也每况愈下,只能靠着内心的热血和对昔日美好的向往,捕捉那些可能的透过罅隙的光亮。而这些罅隙,决然不同于《桃花源记》的那个罅隙,最终是别开生面、别有天地,且其乐融融的。年基本上自己无法站立了,卧床为主,随之吞咽呛食也日益频繁。去年樱花节去了一次玉渊潭,一天两次呛食,很吓人,之后再没走太远。而现在,每天都会呛食,以至于这次会严重到住院抢救。而爸爸瘦的,我都不敢去背着他,而是平抱着他,并将肩膀垫在他的头部,防止仰头过度而窒息。
爸爸,现在可真是个大麻烦!我和母亲都曾因之落泪。母亲和爸爸老夫老妻,相濡以沫四十载,哭的更多,睡的也少。而我,在医院会诊之后,得知爸爸眼睛无望,险些晕倒,因为那一刹那感到一切都徒劳无功,而且无法想象将要到来的日子。不过,多数时候,我是扮演了“菩萨心肠,金刚手段”的那个人。对于爸爸,妈妈是好人,很多时候我是那个坏人。也难怪爸爸基本上一直记得妈妈,但是已经有四年左右不大能稳定认得我了。记得,但不认得。
面对这么一个“废人”,在这么一个浮躁而功利,甚至于亲情淡漠的时代,做很多甚至徒劳无功的事,值吗?不知道。也许,这是一种生命与情感的惯性。做的时候,哪里会考虑那么多?只要爸爸在,只要他还比较好,就好!
我父母是1月结婚,而我是第二年2月生人,可想而知,父母多想早些把我带临人世。父亲可以说对我是爱不释手,欢喜得不得了。从小到大,在男孩子多数都挨过父亲的打,甚至经常挨打的情况下,我记忆中挨打可能不到五次,都在小学三年级之前。一次是很小,别人没上桌,自己饿了,上桌伸手抓东西吃,,挨了一筷子;一次是自己放学就走了,没直接回家,父亲很担心,到处找,找到了,挥手要打,我一闪,打在他同事身上;还有一次大概是用了家里钱去买小画本,父亲作色要打,我自己主动伸出手来,大义凛然,然后,拉拉手,没打。其他的,真不记得了。有些事,我错了,但是父母会看我讲的理由,而不是看结果。譬如,我想帮家人做事,用锹往炉子里加煤,而那时我刚会走路,手上力道不稳,这煤借着杠杆的力量都洒进锅里了,一锅吃的,废了,没打我。我躲在棚子里看书,点了蜡烛,差点点了棚子,问明情况,没打我。
说实话,惭愧。因为父亲的病情,有时精神不好,我要按住乃至“制服”他,我对父亲用过的蛮力,远多于父亲对我用过的。虽然有不得已,但是回想起来,惭愧。因为毕竟他神志不好了,那些不是他所愿。
从上小学到中学,这十二年里,父亲参加了我大部分家长会,除非实在工作上没法请假,就由妈妈代替。每一次都会主动跟老师,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去交流。父亲只有初中文化,然后就“文革”,然后就年第一年第二批下乡,文化不高,但是始终敬重文化。而我那十二年的成绩单、奖状、奖品,等等跟成长经历有关的,以及相关荣誉的,都还在老家保存着,有时回老家偶尔翻看,那些油印的成绩单,已经有些脆薄透亮,但是有着满满的回忆和父亲殷切的关爱。而在那十二年里,除了最后一年父亲工伤,和之前一年父亲公出外派,其他时候,只要有天气不好的时候,特别是下大雨,父亲肯定是在教室门口等着我,有时一等很久,老师们基本都认得我爸,会让他到办公室等,或者让我赶紧到门口去拿一下雨伞。现在想来都是感动,那时,有时会因为自己的特殊待遇而感到一点不好意思。
父亲对我的学习教育其实很早就结束了。小时候,喜欢逛街的父亲带着我到江边,到公园,但是少不了去市里新华书店,以及后来的一些民营书店。新买的小画本经常在外面就看完了,如果天气不好,就会在人民公园的湖心亭,一起就读完了。而每年的儿童年、新年和生日礼物,至少是有书的,有一年春节的是《十万个为什么》,书皮是黑色的,中间一段红;
还有一年儿童年是《中国历代笔记故事》。
这些印象都很深刻。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的一次开学典礼之后,磨洋工很久,终于买了一本大概两块五的《中国历代帝王传奇》,磨了好久,终于成功,这也开始我比较系统地接触历史掌故。可是这毕竟是“传奇”,后来发现有些故事之间相互矛盾,百思不得其解,寻根溯源吧,找个靠谱的,于是又磨了一段时间,买了岳麓书社的白文版(白文不是白话文,就是不增不删,不注不译的原文,只是有标点)的《史记》,花了一年半才看完,那时候就六年级了。一次家中饭后,父亲跟我闲聊,发现我有了自己的有理有据的观点,而他也招架不住了,很明确表示,我比他强,长大了,以后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自此之后,父亲对我的整个学习干预很少,一部分是因为他个人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因为信任。而十五岁时的一封信,更是奠定人生基石之作,当时逆反而不愿接纳,现在这封信每每读之,感慨颇深。
中学时读书欲望更盛,尤其是世界文学名著和科学哲学类。我认定我可以读的,父亲没二话,甚至帮我挑选版本,所谓挑选版本,当然主要是看哪一本装订更好,干净,实在没合适的,他就自己用袖口给我擦。后来配合阅读世界名著,又开始看中央六套的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欣赏,当时是“天士力佳片有约”,父亲更多加班——他是普通工人,这意味着更多体力付出,家里买了第一台大彩电。所以,后来父亲眼神已经不好,我依然不顾妈妈的现实考虑,给家里换了更好的大彩电,爸爸能看就看,看的时候舒服就好。后来爸爸公出时,去了大连书展,给我买了一堆商务和三联的书,这在当时老家比较少。其中还有一本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全国册。当然,这是父亲知道我已经看过了《物种起源》,有这个基础了。还有一本是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没看完,还有一本英国学者的《政治中的人性》,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的《革命法制与审判》,等等。甚至后来知道我研究生读心理学,还在上街时发现了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问我要不要买。而那时的我,希望他们各种省心,所以他们要给我买什么,基本上都是说不用,不需要。甚至前几年在老家,推着父亲到了书店,那时父亲已经双目失明,父亲还拿起一本书,反复摸摸,抬起书,凑到眼前,鼻子和嘴碰碰书。刚失明那阵,父亲神志尚可,我给他念书,念文章。父亲给我登高远望的可能,我要把看到的世界与他分享。
上大学了,那时父亲因为工伤,走路已经不大好,但是每次走,每次回,他都要亲自到火车站,要第一个见到我,也要多看我一眼。我记得自己第一次离开家乡,上大学,火车开动刹那,我隔着玻璃窗,把大家逗笑,拍下照片,给回到自己座位,泪眼婆娑。
从上大学,到如今,弹指二十年,父亲也日渐衰竭。即便在他双目失明,神志时有不清的情况下,还是惦念我。就在去年,我出门,问我干什么去,我说上班去,父亲说,过道小心。小时候,家的西边过一个小区是小学,东边过马路是中学,父亲总要在阳台张望。如今,他的记忆,又回到了我们共同的年轻时代。父亲是个心善嘴拙的人,问他很多事,不说,失明后更是如此,有时是胡说,但是往往会抓着我的手,摸摸确认了,拍拍,再朝自己方向拉拉,脸上多少会绽放一些笑容。
父亲对母亲,更不必说了。只说几句。父亲在年住院,大病初愈,刚一下床,母亲给他倒水泡脚,父亲的动作是慢慢弯下身子,找到母亲的脚,握在手里,撩点水,搓洗。母亲照顾父亲很辛苦,一次开玩笑,说你这样把你卖了都没人要,父亲说,只要你一个要就够了。他真糊涂了吗?真傻了吗?从症状上,从诊断上,是这样吧!但人生命中总有些东西不可消逝的,或者我们认为不可消逝的,引领我们披荆斩棘前行,一切在所不惜!
父亲也是很热心公益的人。遇到窨井盖被盗,他就守在旁边,给相关部门打电话;遇到小学门口三轮车接送孩子的,也会打电话报告,这在我们老家,尤其冬天,这是不允许的,三轮车很容易侧翻,不安全;甚至有些路灯不亮了,父亲也找人。为了一些没答复或者搞不清的事情,父亲甚至去过市里电台,找到听新闻时名字熟悉的主持人,希望引起注意。
父亲好,我们都好。他已经给了我他所能给的一切。加油!同行!
匆匆草就,祝爸爸健康平安!你在,我心安!你笑,我幸福!
敬七旬童
年近古稀不争春
共和同庚七十秋
瞽目难望新天地
蹇足畅想曾自由
卧病三餐九吐哺
携妻一心两白头
枯树夕阳晚来俏
苦熬乐活岁月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