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闭角型青光眼 > 饮食调养 > 发现鄞州大涵山桥宁波最古老的石墩石梁
发现鄞州大涵山桥宁波最古老的石墩石梁
位于东吴镇生姜村与西村史家湾自然村间的大涵山桥,横跨在东吴河、小白河、大涵山港与后塘河交汇点上,始建于唐代,是宁波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古桥之一。后于元朝延祐六年()重建,是宁波最古老的石墩石梁桥,迄今已有年历史。它还有宁波现存最早的桥联、最早的书写桥额题名。其单向推力桥墩的建造理论,直到19世纪,才有法国桥梁专家发表同类研究成果,是鄞州古代工匠的伟大创造,对研究古代桥梁科学和工程技术有很大意义。
鲜为人知的是,多年前,曾任浙海关代理税务司的英国人包腊曾拍有此桥照片,照片现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所藏。
大涵山桥
始建于唐,重建于元,是宁波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古桥之一,也是现存历史最长的石墩石梁桥,迄今已有年。
大涵山桥又称虎狼关桥,位于东吴镇政府西北3公里的生姜村与西村史家湾自然村之间。桥与大涵山相连,故以山名为桥名。它有宁波古桥中少见的元代纪年石刻,有宁波现存最早的桥联,有宁波现存最早的书写桥额题名。
此处河道纵横,山、水与桥相映,人行其间,颇有世外桃源之感。清代有诗人路过大涵山桥时曾写道:“合沓群峰绕,荒村数点烟。黄飘辞树叶,青见出山泉。平野收残雨,长河泻远天。永怀庐墓志,渔钓淡忘年。”此桥是鄞东水网重要通道,从鄞东第一高峰太白山的清流汇入三溪浦,流经东吴镇,过此桥后与小白河汇合,又分三路通向鄞东七乡。因此,大涵山桥外五水交汇处,又称五港口,水面宽达50余米,深2.5米以上,为东乡河道最深处。每当风起云涌,五港口波涛汹涌,舟船常有倾覆之忧,故此地又有“虎狼关”之称。
桥西岸北边,曾有一座凉亭,通往五乡碶的河边塘路,从亭子里面穿过。凉亭到河岸,铺着一排石板路,是航船埠头。旧时,从东吴到宁波或五乡碶,都必须坐航船。桥西面的史家湾,山幽林茂,是南宋时期“一门三宰相、四世二封王”的鄞东史氏家族发祥的地方。被称为“八行先生”的史诏,为伺候母亲、远离官场,带着母亲从宁波城里搬出,避居这里,以后才迁到东钱湖的下水村。史诏是遗腹子,由母亲抚育成人,所以立誓终生陪伴侍奉母亲,好友劝他参加科举考试,被谢绝。后来因为“孝和”著称乡里而被举荐,但他怕朝廷要其做官,便干脆带着母亲从宁波城中的湖西搬迁到东乡。宋徽宗知道这件事后,在大观二年(),亲自书写“八行高士”赐给他。后来,他的子孙从南宋孝宗朝开始,三代拜为宰相,成为“一门三宰相”的名门望族。
大涵山桥
《鄞县通志》记载:“大涵山桥,县东大涵山南麓,建于唐,明万历间重修。”据此,大涵山桥始建于唐代,是宁波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古桥之一。此桥在明代万历戊戌()年间重建,在清代道光庚子()、宣统庚戌()年间重建桥墙和纤道。它是一座三孔、二墩(直竖)的石结构三眼平板桥,桥墩为薄壁墩,比较少见。桥的中间栏板上题有“大涵山桥”桥额,北面桥栏外侧有“万历戊戌吉旦”“道光庚子岁仲春月吉立”“宣统庚戌岁春仲月”等历次重修时加刻的纪年字样,桥墩迎水面有“俞伦言喜助排柱一根”的直行小字。
桥西墩靠南第二条墩石上,一根排柱从上到下刻着16个大字,字体与桥联的一致,石质也相同,为“大元延祐六年岁在己未良月吉日重建”,这是元代重建此桥时留下的。在宁波古桥中,有明确纪年的宋代题刻,到目前还没有发现过。元代的题刻,只见于奉化南渡广济桥一座,而且也不是正式桥联的落款。由此可知,桥联该有多么珍贵了!此桥承梁石的端面石刻,也显得与众不同。宁波现存的石梁桥,承梁石大多都是方头素面的形式,如果有雕刻的话,一般也是晚期桥梁,形式上以龙头为多。而此桥刻的却是兽面,龇牙咧嘴,圆眼怒瞪,这是传说中的吸水兽,用来镇吓水怪,宁波也仅见此一例。另外,此桥承梁石两边,还凿有晚期石梁桥中比较少见的托木孔。
至于现存桥梁的建成时间,是从桥栏上的题刻推断的,认定是明朝万历戊戌()年间。其实,根据墩石排柱所刻重建时间,此桥的历史还应上推年,即元朝延祐六年(),它是宁波现存历史最长的(有确切纪年)的石墩石梁桥,迄今已有年。
大涵山桥被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独特的直竖桥墩和榫卯结构,使这座矗立在急流之中的古桥,经受住了千百年风雨和洪浪的考验而稳固如初。
大涵山桥全长13.9米,面宽2.28米,左右桥孔各宽3米,中间桥孔为5米。对一座桥来说,桥墩是至关重要的。大涵山桥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桥墩,它不像一般石桥那样用石块叠砌,而是一直落到河底的岩基,先从河下的岩基上,用厚三十几厘米的巨型条石,一层一层平叠至水面附近,然后才用6根(重修后为5根)排柱并立,排柱净高3米,两头有榫,分别插入基石和承梁的卯眼之中,这种结构看似轻巧,实际上却很稳固,多年来它已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冲击,至今完好无损。水下部分的墩石,迎水一头凿成分水尖,用来分水势;水面以上的排柱,厚度只有二十几厘米,用来防止上游洪水夹带来的草木缠绕与冲撞。墩上横梁伸出的两头刻有兽头一对,即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中的第六子,立于桥侧作为护桥神。桥面呈弓形,坡度不大,两堍各有石垛11级。现在桥墩石上仍镌有一副桥联,建造者将其嵌在桥墩正中,既作桥柱,又成了名副其实的“对联”,联曰:“桥梁固日月长溪山如旧,地脉灵车马富人物还新。”据悉,这是宁波现存最早的桥联。联中的“地脉”即指大涵山。大涵山又称大田山,位于东吴与五乡碶两地的中间,“自瓶窑山转北,突起崇峦,三面距水,有岩岩气象,关东吴之水口”。这里河阔水深,发源于天童、凤下、画龙的三股溪水,汇合少白溪水后,由东吴河直泻而来。此外,经过平窑而来的东钱湖之水,明堂岙经过沙堰来水,也都在桥旁边汇合,然后流注后塘河。每当“天霁风晴,则水光山色,上下相映”,就像联中所称赞的那样,“溪山”如画,秀丽宜人。
大涵山桥重修后亦经多个春秋,迄今仍稳如磐石,真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据考证:此桥的直竖桥墩由于薄而有榫卯结构,并且由于桥墩直竖而微薄,尖角而单面迎水,既减弱了水流的冲力,又加速了水流的排泄,终于使这座矗立在急流之中、横跨广阔河面的桥体,经受住千百年急流的冲击而稳固如初。另据科学家分析:桥墩厚薄要合于水流的缓急,太薄要出险,过厚会加大水流的冲击力,更要把握好常年流量与突发洪水的冲力变化。关于这种单向推力桥墩的建造理论,直到19世纪法国桥梁专家才有研究成果发表,而大涵山桥在千年前已经应用了这个原理,这是鄞州古代工匠的伟大创造,对研究古代桥梁科学和工程技术都有很大意义。年6月,大涵山桥被列为镇乡级文物保护单位,年4月5日又被列为鄞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约年的鄞州大涵山桥景色,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图书馆藏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貌不惊人的古桥,有关部门变更了高速公路设计方案,不惜多花数百万元劈山绕道。
文物专家认为,大涵山桥体量不算大,但在古代却是沟通鄞州东乡山区和水乡的交通枢纽。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大涵山桥两头各12级石阶不便人力车通行,而且过重的交通负荷也极可能导致古桥倒塌,为此,东吴镇政府会同文化、水利部门投资50万元,在古桥附近新建了一座桥。年,在兴建同三线高速公路(即现沈海高速公路)时,为避让这座貌不惊人的古桥,有关部门变更了原先的设计方案,不惜多花数百万元劈山绕道。年5月,鄞州区文物管理办公室邀请省、市两级文物考古研究专家,对这座宁波最古老的石梁桥进行了“会诊”。在全面勘察之后,专家们发现此桥原建造时桥板下衬垫的木梁,有很好的防震缓冲作用,仅20厘米的薄桥墩原来共有12块,但4块早已断裂掉入河中,另外2块在此前不久因铁壳船碰撞也完全断裂,如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就有倒塌的危险。因此,只能选在枯水季节筑坝拦水,进行全面修复,从而使这座古桥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鲜为人知的是,多年前,曾任浙海关代理税务司的英国人包腊曾拍摄过大涵山桥,这张老照片如今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所藏。包腊(EdwardCharlesMacintoshBowra,~),年来华,工作勤奋,才学异人,曾翻译《红楼梦》前八回。因在宁波担任税务司,他曾在业余时间访问宁波城乡各处,在他的相册中,张照片里有张注明或被证实摄自宁波,另有12张疑似摄于宁波。从时间上推断,包括大涵山桥在内的这些老照片,大约拍摄于19世纪60年代末,现在已成为考察中国沿海近代历史的珍贵影像史料。
栉风沐雨,沧海桑田。
“虎狼刀锋”的大涵山桥穿越千百年的时光,
仍然在静静地注视着岁月的变迁。
来源
鄞响客户端
记者
刘立中
编辑
娜娜
更多新闻这是一堂拯救生命的“公开课”!来听听我区新阶层中体拓毅救援服务中心负责人陈敏华如何讲?提醒停电早知道鄞州下周这些地方要停电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