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闭角型青光眼 > 饮食调养 > 2014年青光眼领域研究进展回顾

2014年青光眼领域研究进展回顾



  在以往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年青光眼领域又取得了诸多进展。很多以青光眼为研究对象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于主要的眼科学刊物,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对青光眼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丰富了青光眼诊断和治疗的手段,也展示了青光眼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趋向。现以主要发表于Ophthalmology等有影响力的眼科学杂志的论著为基础,对年青光眼领域取得的进展进行简单的回顾。

流行病学:荟萃分析预测青光眼患病人群

  年Quigley和Broman发表的荟萃分析,对世界范围内青光眼患病率和患病人数进行了预测,年Tham等人对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再次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得出40~80岁人群中青光眼患病率为3.54%,年全球青光眼患者约为万,年和年这一数字将分别达到万和1.亿[1]。这一结果与Quigley和Broman的研究结果相比有一些差别,可能是由于这一研究纳入了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特别是来自于中国和印度的最新研究数据,因此这一研究可能更能体现新趋势。荟萃分析显示亚洲是青光眼的重灾区,亚洲青光眼患者占世界患者的60%,其中闭角形青光眼占世界范围闭角型青光眼的比例高达76.7%。因此在亚洲降低青光眼导致的盲及低视力的任务任重道远,还需要做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

闭角型青光眼:进一步探寻发病机制,评估治疗策略

  在闭角型青光眼领域,与发病相关的解剖结构异常以及治疗前后的眼前节结构变化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中山眼科中心闭角型青光眼预防研究对前房角关闭疑似者(PACS)采用随机一眼进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PI)治疗,另一眼作为对照眼。经过长期随访发现与未经PI治疗的眼相比,PI可使前房角宽度明显增加,但是维持6个月后前房角宽度有明显降低,这提示PI虽然可以永久性地解除前后房房水交通的问题,但是前房角形态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仍然可以发生变化,对PI术后患者应注意保持随访[2]。Yan等人应用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我国一组施行PI的PAC和PACG患者的术后眼前节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发现三分之二的PAC和PACG患者PI术后仍存在前房角接触性关闭,其中约一半来源于高原虹膜,此外周边虹膜肥厚、虹膜根部前移也是重要的因素[3]。

  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SOC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闭角型青光眼的研究中,由于其精度和可重复性远高于UBM,可以用来对闭角形青光眼的眼前节结构特征、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前后眼前节形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Lee等人通过ASOCT证实虹膜厚度薄的人施行PI后前房角宽度增加更为明显。虹膜厚度是PI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4]。APAC发作眼与非发作眼的ASOCT比较显示发作眼中央前房深度明显减小、晶状体拱高明显增加,因此中央前房深度变浅和晶状体拱高增加是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相关因素。另一研究对未经治疗的APAC发作眼与非发作眼进行ASOCT测量,发现发作眼与非发作眼在前节解剖结构上存在着差异,但是估计结构差异仅占急性发作病因的三分之一,对于触发急性发作的非解剖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5]。

  Schell等人使用循证医学的分析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不同时期的治疗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在PACS阶段所采用的预防措施例如激光治疗的有效性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对于PAC(包含急性发作)和PACG,白内障摘除或透明晶状体摘除较传统的抗青光眼手术在控制眼压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开角型青光眼:继续探索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随诊方案

  在开角型青光眼的研究方面,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复合体(macularganglioncell-innerplexiformlayer,mGCIPL)、筛板的形态结构以及视网膜血流受到   对于确诊的POAG,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案是控制眼压并嘱患者以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随诊,Schell等人通过对两项随机对照研究(AGIS和CTGIS)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提出根据患者眼压、当前平均缺损值(MD)、MD变化速度、MD变化加速度、当前模式标准差(PSD)以及基线PSD制定个体化随诊时间间隔,与固定间隔随诊比较,可以提高检出患者疾病进展的效率、减少延误诊断,有希望提高POAG患者的管理水平[13]。

手术治疗:抗青光眼微创手术仍缺乏效果观察

  虽然抗青光眼微创手术如iStent植入术、小梁消融术、黏小管成型术在临床交流中受到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激光光凝治疗伴有明显白内障的青光眼与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相比,可以获得更低的术后眼压,并且可以减少术后应用的降眼压药物的数量[15]。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激光光凝治疗晚期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选方法。

  展望

  年的春天已经到来,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通过国内外青光眼领域研究者的不懈努力,能够在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在抗青光眼微创手术方面发表高质量研究。

作者简介:

  赵家良:医院眼科教授和原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年至年起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年至年任中华眼科杂志总编辑。年当选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年至年为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现为亚太眼科学会理事会理事、防盲委员会主席,国际眼科理事会临床指南委员会委员。

  张顺华: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眼科主任助理,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医院访问学者。主持或主要参与教育部青年教师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NIH多国多中心研究、药物临床试验多项;以第一作者或合著者发表论著20余篇;参与编写《中华眼科学》等七本眼科学专著。专业方向为白内障和青光眼。

  References

  1.ThamYC,LiX,WongTY,QuigleyHA,AungT,ChengCY:Globalprevalenceofglau   2.JiangY,ChangDS,ZhuH,KhawajaAP,AungT,HuangS,ChenQ,MunozB,GrossiCM,HeMetal:Longitudinalchangesofangleconfigurationinprimaryangle-closuresuspects:theZhongshanAngle-ClosurePreventionTrial.Ophthalmology,(9):-.

  3.YanYJ,WuLL,WangX,XiaoGG:AppositionalangleclosureinChinesewithprimaryangleclosureandprimaryangleclosureglau   4.LeeRY,KasugaT,CuiQN,PorcoTC,HuangG,HeM,LinSC:Associationbetweenbaselineiristhicknessandprophylacticlaserperipheraliridotomyout   5.SngCC,AquinoMC,LiaoJ,AngM,ZhengC,LoonSC,ChewPT:Pretreatmentanteriorsegmentimagingduringacuteprimaryangleclosure:insightsintoangleclosuremechanismsintheacutephase.Ophthalmology,(1):-.

  6.ZhangC,TathamAJ,WeinrebRN,ZangwillLM,YangZ,ZhangJZ,MedeirosFA:Relationshipbetweenganglioncelllayerthicknessandestimatedretinalganglioncellcountsintheglau   7.MwanzaJC,BudenzDL,GodfreyDG,NeelakantanA,SayyadFE,ChangRT,LeeRK:Diagnosticperformanceof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ganglioncell--innerplexiformlayerthicknessmeasurementsinearlyglau   8.ShinHY,ParkHY,JungKI,ChoiJA,ParkCK:Glau   9.LeeKS,LeeJR,KookMS:Opticdisctorsionpresentingasunilateralglau   10.LeeEJ,KimTW,KimM,KimH:InfluenceofLaminaCribrosaThicknessandDepthontheRateofProgressiveRetinalNerveFiberLayerThinning.Ophthalmology.

  11.TathamAJ,MikiA,WeinrebRN,ZangwillLM,MedeirosFA:Defectsofthelaminacribrosaineyeswithlocalizedretinalnervefiberlayerloss.Ophthalmology,(1):-.

  12.MikiA,MedeirosFA,WeinrebRN,JainS,HeF,SharpstenL,KhachatryanN,HammelN,LiebmannJM,GirkinCAetal:Ratesofretinalnervefiberlayerthinninginglau   13.SchellGJ,LavieriMS,HelmJE,LiuX,MuschDC,VanOyenMP,SteinJD:Usingfilteredforecastingtechniquestodeterminepersonalizedmonitoringschedulesforpatientswithopen-angleglau   14.Ahmed,II,KatzLJ,ChangDF,DonnenfeldED,SolomonKD,VoskanyanL,SamuelsonTW:Prospectiveevaluationofmicroinvasiveglau   15.FrancisBA,BerkeSJ,DustinL,NoeckerR:Endoscopiccyclophotocoagulation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呢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ikw.com/ystl/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