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闭角型青光眼 > 疾病预防 > 不得了杭州超帅的眼科大咖姚克,拍电影拿

不得了杭州超帅的眼科大咖姚克,拍电影拿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的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

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最近玩了次“跨界”,他拍了部电影,还拿到了眼科领域的“奥斯卡金像奖”。

“我又获大奖了,有空看看眼科医生怎么拍电影的。”姚克教授在朋友圈里为自己“吆喝”。

10月3日-5日,第32届亚太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会年会(APACRS)在日本京都举行。来自亚太及欧美地区的多位眼科专家齐聚,交流探讨白内障及屈光手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大会电影节(FilmFestival)颁奖典礼上,姚克教授的这部7分多钟的微电影从64部影片中脱颖而出,斩获最高奖——金奖(GrandPrize)。

这次获奖实现了中国眼科医生在各大学术电影节奖项上零的突破,也一举打破了多年来由日本、印度等国眼科医生包揽各类别奖项的局面。

再来看看这部获奖的微电影:《ADreamComesTrue——MIGS(ABiC)CombinedwithMicro-IncisionCataractSurgery》(梦想成真——ABiC联合白内障手术),讲述的是姚克教授为一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白内障患者实施ABiC联合白内障手术,帮助患者重见光明且病情得到稳定控制的故事。

本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GrahamBarrett教授点评到:“在所有参展影片中,这无疑是兼具学术和艺术性的最佳影片,它拥有极高的完整性,对术后病人做好了随访并比对一系列结果,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和可观赏的高质量影片!”

被誉为亚太眼科奥斯卡的APACRS电影节自举办以来,每年都吸引大批欧美及亚太地区的眼科医师投稿,他们通过丰富的电影艺术手段呈现各种创新技术和临床研究结果。APACRS电影节也同ASCRS(美国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会)、ESCRS(欧洲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会)电影节并称三大国际眼科权威电影节。

“它用影像视频的方式呈现手术,更直观,对于业内人来说,也更具有观摩性。”姚克教授说,观影现场,他看到许多人拿着手机拍摄视频,“更多的医生学习了解,最终受益的是患者。”

影片所展示的姚克教授的ABiC联合白内障手术,《钱江晚报》曾在年进行报道,当时,姚克教授在全国率先实施青光眼微创手术,被美国专家形容:这是在刀尖上跳舞。

而影片主人公的原型正是这个手术的首例患者: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

“术前半年多,他感觉左眼看东西模糊,检查发现左眼视力仅为0.4,确诊患有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同时并发白内障。术后早期,在没有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均控制在理想范围,而且切口小,丝毫未见手术痕迹。”姚克教授说,病人之前一天要滴四种眼药水,每天滴7次,不能少一次,手术后完全不需要。姚教授还把经过一年随访总共55例病人的结果进行分析展示,其中85%的病人可以完全不用滴眼药水来控制眼压。

这部看起来不足8分钟的微电影,姚克教授和整个团队从构思到拍摄历时两年。

“既要有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学术性,要把手术过程和取得所有结果讲清楚,很不容易。”姚克教授表示电影的开篇和结尾,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

姚克教授说,电影叫梦想成真,也是实现了他的两大梦想:首先,中国有数万眼科医生至今却没有一位能获得过电影节奖;其次,自己90年代初在瑞士留学期间研究的就是青光眼疾病,回国后随着眼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白内障手术进入微创时代,于是萌发出让青光眼联合白内障开展微创手术的想法,这也是世界上最新最微创的手术。“我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真的很激动。”

这部眼科医生跨界完成的电影,究竟讲了什么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

完整版微电影

开场就是水墨画一样的西湖:一位画家在湖边和友人作画论道,远山近水,清新雅致。这奠定了影片的基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走的是一种缓和叙事风。

“我们曾经设想过很多次种开头,比如考虑过比较激烈的科幻镜头,这样是不是更有气势。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现在的方式。因为这部短片是拿到国际上参赛的,对于国外的观众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强吸引力的。”姚克教授说。

故事就这样缓缓拉开。面对西湖美景,画家忍不住挥墨泼毫,他抬头想细细研究远处的雷峰塔,突然视线变得模糊,远处的山水越来越混沌。

对于一位画家来说,视力出现问题,应该是最痛心的问题。

眼睛生病了,就要去寻医。画家在高人的指点下,来到浙江大医院眼科中心,找到了中心主任姚克教授。姚克教授认真问诊检查后,诊断其为: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

这位画家的原型是一位70多岁的浙江患者。术前半年多,他感觉左眼看东西模糊,检查发现左眼视力仅为0.4。年,姚克教授为他主刀,那是当时国内首例内路小管粘弹剂扩张成形术。

▲患者求医

这个手术怎么做?这是一个清晰的手术过程中的画面。医学术语叫做:小梁网切开。

姚克教授对此有过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眼球有个“下水道”,眼球产生的水带来氧气和营养,经代谢后需要从这个下水道排走。现在,患者的这个下水道堵塞了,要疏通,就要在下水道上做一个1-2毫米的切口。

切开切口后,将一根内径细如琴弦的激光导管穿入“下水道”中,沿着圆形的“下水道”绕行一周,将原本狭窄或闭塞的管道探通。

按照原来的治疗思路,眼球“下水道”堵塞后,要在眼球外部造一条“新下水道”,这种方法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并发症多,新开的管道也可能再堵牢。

这种打通“原下水道”的做法,解决了以上所有的问题,还是微创。

探通“下水道”后,还需要将管道改宽,这样才能让眼球内的水轻松流过。所以要向“下水道”注入可吸收的“胶冻”,将管道扩张2~4倍,全面解除阻滞,让水流畅通无阻。

这个原理听起来挺简单,但操作起来非常不容易。在布满血管的眼球里精细操作,短短几分钟,准确的穿导管、打粘弹剂,全程不出血,技术难关被一一攻克,还对麻醉、切口、通管等关键步骤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含金量可想而知。

▲注入粘弹剂扩张Schlemms管

手术成功后的画家,视线恢复到正常,又可以拿起心爱的画笔。为了表示感谢,他做了一副画送给姚克教授。画家的原型,那位70多岁的患者,手术后,在没用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眼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因为切口小,丝毫没有看到手术痕迹。

受益的人远不止于韩先生一位,到目前为止,浙二眼科已经为89位患者实施了这样的手术。

姚克教授说,这部微电影之所以能成功,首先是因为技术上的突破,“我们毕竟不是拍纯粹的电影,如果没有高端技术做支撑,电影画面再好看也不行。”

其次是,它用唯美的画面,通俗易懂的影视语言,解释了专业的手术过程。

“手术技术关键是要让其他同行看明白,这样才能被人学习借鉴。”姚克教授说,影片中的画家最终“梦想成真”,“我们让更多患者受益,也梦想成真。”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吴朝香

原标题:《不得了!杭州超帅的眼科大咖姚克,拍电影拿下全球大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ikw.com/jbyf/141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