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闭角型青光眼 > 预防治疗 > 民歌茉莉花的前生今世

民歌茉莉花的前生今世



白癜风治疗时间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602597.html

民歌《茉莉花》的前生今世

“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像那个中国人那样唱歌,歌声充满了感情而直白。他在一种类似吉他的乐器伴奏下,唱了这首赞美茉莉花的歌曲。”18世纪末期,一位初至中国的英国年轻人,在他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记录下他初听到中国民歌《茉莉花》时的激动心情。这位英国人名叫约翰·巴罗(JohnBarrow)。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自己的表兄马嘎尔尼勋爵(GeorgeMacartney)率使团以贺乾隆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约翰·巴罗是使团的财务总管,后来担任了马嘎尔尼的私人秘书。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欧洲第一次向中国派遣正式的外交使节,虽然由于中英双方世界观不同,未能达成外交上的共识,却无意中促成了《茉莉花》与欧洲的一段奇缘。马嘎尔尼使团在华逗留期间,对北京、天津、东南沿海区域做了大量的调查,甚至包括我国的民歌种类。在采风过程中,约翰·巴罗和使团的一位德籍翻译惠特纳(J.C.Huttner)都深深喜欢上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并把它带回了欧洲。

就史料记载来看,最初将《茉莉花》引入欧洲音乐界的,应该是惠特纳。但是惠特纳在正式推出《茉莉花》之前,按照当时西方的音乐规则,为它配上了欧洲风格的引子、尾声和伴奏,这样一来,诚如约翰·巴罗所言,就“再也不是中国朴素旋律的音乐标本了”。

和惠特纳不同,约翰·巴罗对于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更感兴趣。在回忆这段中国之行的专著《中国旅行记》中,他详细地记载了乾隆年间中国的民情风俗、妇女家庭、宗教信仰、绘画建筑、语言文学、天文历法、农村面貌等方面,简直可以称得上当时最全面的一本“中国百科全书”。对于《茉莉花》和其他九首中国民歌,他致力于还以它们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中用五线谱形式记下《茉莉花》的曲调,还配以英文歌词翻译,他甚至试图用罗马拼音原汁原味地记录下《茉莉花》的广东发音中文歌词:“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我便戴,不出门,对着鲜花乐。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赛不过它。我便待采一朵戴,但又恐看花人骂。”

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在这一点上,约翰·巴罗功不可没。正是他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对《茉莉花》采用五线谱记谱并翻译了英语歌词,才使得乾隆年间《茉莉花》的完整曲调得以保存下来,并在短短三四年间,广泛在欧洲各国流传,甚至有了英、法、荷、德等不同文字的版本。在19世纪德国、英国、丹麦、美国等西方音乐家所编著的音乐史著作和音乐曲谱中,巴罗记录下的《茉莉花》均被作为东方音乐的典型加以介绍。

普契尼:绽放在欧洲歌剧舞台的《茉莉花》

马嘎尔尼使团无心插柳,将《茉莉花》的种子撒到了欧洲的大地上。百年的时间如烟云般散去,《茉莉花》却没有因为昔日日不落帝国的衰亡而随风飘逝,反而在欧洲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小调转换为高雅艺术的历史轨迹,最终在欧洲的歌剧舞台上绽放开来。在约翰.巴罗的《中国旅行记》出版年后,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PucciniGia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ikw.com/yfzl/1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