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闭角型青光眼 > 临床体现 > 量化ANGIOOCT研讨会专业亮点摘要

量化ANGIOOCT研讨会专业亮点摘要



专业亮点摘要

年6月15日

如果您觉得AngioOCT只能看新生血管和动静脉栓塞之类,那还停留在Angio的初级认识上。随着一年多的上市时间,用户们对Optovue的AngioVue挖掘之深,也许超出想象。医院的会议室,就呈现一派全新的气象。会议前半段讨论了Angio在各类青光眼疾病的观察,后半段则是PCV的应用与精彩的辩论大赛《巅峰对决:AngioPK.传统造影》。辩论赛异常紧张激烈,医院的外援也加入战团。现场掌声笑声不断。欲知详情如何,请看下方专业摘要分解(按发言顺序排列):

会议专家的部分精彩内容摘要如下:

《POAG青光眼与RPC的OCT血流观察》

李略

李略(医院)

摘要:视乳头旁的血管除了视网膜的浅层和深层之外,上方还有放射状的视盘旁毛细血管(RPC)。健康的RPC长且直,无侧支,容易受到高眼压的影响。动物的组织学研究显示RPC在高眼压下的下降。虽然这种现象早被发现,但随即沉寂了好几十年,只是因为没有手段进行活体的RPC检查,直到SSADA技术的出现。

在研究中,对被测眼的RPC萎缩程度由轻到重分为0-4级。经过正常对照组和早、中、进展期的青光眼分组观察。PRC随POAG青光眼的进展萎缩程度加重,且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RPC的萎缩与视野MD、以及同一设备(Optovue,RTVueXRAvanti)采集的RNFL厚度、GCC厚度、杯盘比、盘缘面积均有相关性。

在有一例患者,RNFL厚度正常的情况下,发现了RPC血流下降。经调查,原来患眼的神经纤维层呈孔洞空腔样的萎缩,故而从厚度评价依然正常。但AngioOCT还是敏感发现了血流下降。

结论,AngioOCT是评估POAG活体血流状态的有效手段。RPC的缺失与病情,与结构的萎缩都有相关性。

点评

赵家良教授

赵家良教授(医院)

点评:AngioOCT是全新出现的工具,把沉睡多年的RPC观察重新发掘了起来。现有的很多工具只能查看RNFL的厚度。而这样的研究结果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只拿厚度作为诊断和参考的依据。

点评

潘英姿教授

潘英姿教授(医院)

点评:Angio是全新的手段,可能让我们对厚度的测量产生新的思考。初步的结果鼓舞人心。接下来对于量化的客观性和客观性有待我们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考验。

点评

钟勇教授(医院)

钟勇教授(医院)

点评:AngioOCT评价青光眼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领域。期待接下来的研究中能够对于青光眼的分类更细,比如NTG等等都进行对应的观察。

《PACG青光眼的RPCAngio观察》

张顺华

张顺华(医院)

摘要:长期以来,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主要就是机械理论和血流理论,而后者的研究数据很少,关键就是受限于检查的方法。SSADA技术的出现推动了青光眼的血流研究。

本研究调查了单眼发作的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发作眼与对侧眼的比较,结果发现有显著不同的RPC密度。RPC的下降与视野、RNFL厚度、GCC厚度都呈相关。

《PACG青光眼的黄斑血流观察》

张扬

张扬(医院)

摘要:OptovueAngioOCT的量化升级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对青光眼黄斑血流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在单眼发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双眼对照血流比较时,发现发作眼的黄斑区拱环扩大,毛细血管间隙扩大、松散。血流密度的测量显示发作眼有非常明显差异的下降,而且浅层和深层都存在下降。黄斑血流的密度下降与GCC厚度、视力、视野MD都有相关性。AngioVue可通过定量分析发现青光眼患者的黄斑血流密度下降。

《低颅压猕猴视盘血流灌注研究》

李静

李静(医院)

摘要:研究的假设是低颅压所致的跨筛板压力差会导致青光眼类型的伤害。在低颅压的模型中,发现视杯扩大、盘缘面积和RNFL厚度下降。此次初步的研究是评价这批模型的血流测量稳定性。(由于建模之前尚无ANGIOOCT设备,故无法进行纵向的变化观察)。

经过对低颅压猕猴模型的视盘ANGIOVUE测量,ICC值达0.82-0.93,尤其是RPC的测量相关系数最高,是一个很稳定的指标。低颅压组对比假手术组的RPC则呈明显的RPC下降。RPC密度与结构和眼压都有明显的相关性。降低颅压可导致RPC的密度下降。

《PCV的ICG与ANGIO对照》

陈有信教授

摘要:Angio可显示眼底的微血管,无创化,可定量,还能分层。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发现ANGIO可以适用于多种的疾病。

PCV的传统检查标准是ICGA。经过对32例的患者观察,早期的读图结果显示,将近%的ICG下显示的BVN可在ANGIO下显现,而且相比造影更加清晰。在分层观察上,BVN大多位于双层征的位置内。而息肉样病灶如看血流图,当时的发现几率为六成以上。如果结合现有升级后更新的断层图的话,发现率则会进一步上升。

AngioOCT对于PCV的病灶可精确地定位。尤其在结合断层后,提供的信息量相当大。

陈有信教授(医院)

摘要:Angio可显示眼底的微血管,无创化,可定量,还能分层。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发现ANGIO可以适用于多种的疾病。

PCV的传统检查标准是ICGA。经过对32例的患者观察,早期的读图结果显示,将近%的ICG下显示的BVN可在ANGIO下显现,而且相比造影更加清晰。在分层观察上,BVN大多位于双层征的位置内。而息肉样病灶如果单纯看血流图,当时的发现几率为六成以上。如果结合现有升级后更新的断层图的话,发现率则会进一步上升。

AngioOCT对于PCV的病灶可精确地定位。尤其在结合断层后,提供的信息量相当大。

辩论赛(颠覆对决CNV:ANGIOOCTPK传统造影)

正方:戴荣平、杨志坤、陈哲

反方:曾司彦(医院)、张潇、杨景元

正方观点:ANGIOOCT对于新生血管疾病能提供比传统造影更多更好更简便的信息。

反方观点:与正方相反

正方一辩

陈哲

摘要:AngioOCT具备分层特性,可以发现造影难以察觉的隐匿性和静止型的CNV。具体病例表明,一例患者,FA阴性,ICG晚期有模糊的渗漏。而Angio则发现明显的新生血管。Angio令细节无所遁形。而且能通过血管形态判断新生血管的活动性。还是非常方便的随访抗VEGF治疗的工具。对于RAP也可以有清晰精确的诊断能力。

反方一辩

曾司彦

摘要:FA可以动态呈现染料的状态,比如渗漏等。检查的范围也比ANGIO大。造影虽然有创,但还是在可预防可筛选的程度。ANGIO对于部分配合度不佳的患者相对难做。而造影则相对“稳健”。另外ANGIO还有伪影的干扰。

正方二辩

杨志坤

摘要:研究证明,ANGIO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非常高,且与FA的对应性极高。对于病理性近视的新生血管也能方便地显示。具体的卵黄样变性的病例,FA下模糊,而ANGIO则清楚地诊断出了新生血管。MacTel也是如此。CNV在ANGIO下可谓是“无处可藏”。

反方二辩

张潇

摘要:FA可通过渗漏与否判断新生血管的活动性。还能显示PCV在ICG下的搏动感。这种动态的表现是ANGIO无法表达的。

正方三辩

戴荣平

摘要:以具体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例。FA下“雾里看花花不清”,而ANGIO则可以清楚监测治疗后的新生血管变化,可谓“雾霾散尽花自笑”。ANGIO虽然不显示渗漏,但在具体的一例病例中,依然可以通过监测新生血管形态和大小的变化显示活动性。而同一患者的FA则模糊不清。ANGIO还对无灌注区一目了然。多部位的扫描图像可以满足大多数的检查范围需求。

反方三辩

杨景元

摘要:ANGIO存在伪影现象,它的读图需要经过学习。造影虽然耗时长,但拍摄的瞬间是极短的,也就是快门的时间。ANGIO对于低视力固视差的患者会扫描效率下降。而且ANGIO如果放大扫描,分辨率就没有小扫描这么清晰。所以对于PRP的指导范围不足。

互辩阶段:

正方

正方:ANGIO的伪影是可以鉴别的。手动的分层还能更好地提供显像。而且ANGIO检查无闪光无刺激。FA即便并发症的概率不高,但患者对这样的检查有普遍的不适感。

反方

反方:FA虽然有创。但是危险率不高。

正方

正方:造影的危险性是一方面,不适感也需要考虑。而且即便风险的几率低,但仍然值得重视。

反方

反方:造影技术也是能与时俱进的。它存在了这么久,自然有存在的道理。

正方

正方:造影正是因为用了这么久,也是时候淡出舞台了。ANGIO技术犹如初升的朝阳,前景一片光明,随着ANGIO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会越来越有作用,对此我们充满信心。现在的阶段,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是先做造影,再做ANGIO。相信不久,就是先做ANGIO,再在必须的时候才做造影。最终,就是全部只做ANGIO的时代。ANGIO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和专业上的进步,更体现了人文的关怀。

评审发言(陈有信教授):

这是一场极为精彩的辩论大赛。其实本次辩论赛的目的是让我们共同思考新旧技术各自的特性。双方都展现了高水平的技巧与精心的准备,可谓是共赢。ANGIO作为新型的技术,现阶段会与传统造影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从长远看,ANGIO代替传统造影也不无可能,我们也期待和希望有朝一日它能替代造影。

会场剪影:

更多的AngioOCT研讨会系列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ikw.com/lctx/1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