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闭角型青光眼 > 临床体现 > 我国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专家共识
我国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专家共识
全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99135.html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
制定者: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疾病学组
翼状胬肉是一种以睑裂区增生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横跨角膜缘长入角膜为主要特征的良性增生性眼表疾病[1]。作为我国常见的眼表疾病,翼状胬肉除了影响美观,还可导致眼部不适、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手术是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临床常用术式均以切除翼状胬肉为基础,并联合自体结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等[2]。
除了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的处理也是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3]。然而,翼状胬肉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为了规范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根据我国翼状胬肉的治疗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以及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经过认真、全面、充分地讨论,对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基本原则及方案达成了以下共识,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一、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的概念
不同患者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复发时间不同,而围手术期的定义是指从确定手术至与本次手术相关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角结膜创面愈合及眼表炎性反应基本消退的全过程。因此,本共识定义围手术期的时间为术前3d至术后1个月。
二、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的目的
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的目标:预防感染、减轻术后炎症性反应、促进角结膜创面修复、防止复发、减少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视功能和舒适度。
三、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的种类
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的主要种类包括预防感染的抗菌药物、抑制炎性反应的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促进角结膜上皮修复药物、抑制细胞增殖的抗代谢药物及改善与稳定泪膜的人工泪液等。镇静麻醉用药不在本共识中讨论。
(一)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是保证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一般以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为主,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全身应用抗菌药物。目前眼科临床常用的局部抗菌药物包括氨基糖甙类和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有0.3%妥布霉素等,氟喹诺酮类有0.5%左氧氟沙星、0.3%加替沙星等。
(二)抗炎药物翼状胬肉围手术期使用的抗炎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1.糖皮质激素: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数小时内便出现炎性反应,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可减轻局部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红、肿、热、痛等症状。除了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还可以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防止肉芽增生、粘连及瘢痕形成,进而预防翼状胬肉复发。
各种糖皮质激素具有不同的抗炎活性,需要根据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而选择。术后初期多选用抗炎活性强的糖皮质激素滴眼剂[4],如0.1%地塞米松、1%醋酸泼尼松龙。待眼表炎性反应减轻后,宜选用抗炎活性较弱的糖皮质激素滴眼剂,如0.5%氯替泼诺、0.1%氟米龙。使用期间需定期复查眼压、视力等,避免出现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和白内障等并发症。对于术后发生感染、角巩膜融解坏死或角膜上皮迁延不愈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常用的复方制剂主要为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的混合剂。在应用此类药物时,同样需要